梁山好汉们喝的酒,好喝吗是许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据了解,分为五种情况:一是梁山好汉们喝的酒,好喝吗;二是武松景阳冈上喝了18碗酒,他的酒量到底有多好;三是《水浒传》里好汉们经常吃酒,如今的52度白酒,他们能喝几碗;四是《水浒传》中的白酒是什么酒呢;五是解密水浒酒文化:梁山好汉喝的酒多为榨制或酿造。那么,小编今天为大家一一介绍,下面一起看看!

1,梁山好汉们喝的酒,好喝吗

不知道好不好喝啊,毕竟想尝试也没机会喝,但是看到他们喝得很爽的样子,味道应该不差。感觉肯定是好喝的,因为每次梁山好汉喝酒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特别爽快而且舒坦的感觉。肯定是比较好喝的,因为这些人喝了很多这样的酒。唐人嗜酒,到了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对历史有了解,那么大家可能知道,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专制王朝中最善于发展经济的。宋朝经济贸易的发达,行业细分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我们如果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中甚至可以看到送外卖的小哥。宋朝饮酒风气的盛行,从图中处处飘荡的"酒旗"、鳞次栉比的酒肆中,也可以窥其端倪。无独有偶,和市民生活、通俗小说的发展一样,由于民间贸易发达,小民们富裕程度提升,能喝得起酒的人群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有钱的仕宦人家,普通市民都已经能喝得起酒了。黄庭坚有一首《醉落魄》说"街头酒贱民声乐",还有生活在两宋之交的陈三聘写过一首《蝶恋花》,里面有一句"山鸟劝酤官酒贱",连武松、宋江他们这种被逼上梁山的人也动不动就"拣一个好的座头,让当日的打酒来喝"("当日"即当天当班的店小二之流的人物),都可以说明当时的酒价是普通市民可以接受的。那么,"官酒"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指的就是宋朝官府专卖的酒。宋朝的酒政大抵又是怎么样的情形呢?宋朝的酒政宋初万机从挫,未能对各地酒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宋太宗宣布在全国实行榷酤。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年,宋真宗将榷酒的制度固定下来。诏征天下酒榷。 《宋史·太祖纪》令计司将榷酤之法立为永式。 《文献通考·征榷考》大家应该都还记得,自从汉武帝开了"榷酒"(就是酒业官营)的先河,虽然后来被儒生们诟病"与民争利,败坏风气",但是这个做法为后来历代君主提供了一个国家缺钱时的解决范式。后来魏晋南北朝时孙吴、北齐和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都曾经一度短暂地实行过榷酒的制度。经过这些朝代的推行,榷酒的制度逐渐被人们接受,酒税收入成为中央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榷酒的收入在真宗景德中年为四百二十八万贯左右,此后累年增长。到了南宋,偏安东南,江山只剩下一半,还连年战争,支出都仰赖税赋。据史料记载,高宗末年,酒利达到一千四百多万贯。占当时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南宋时候的酒课又严于北宋。这样令人眼红的利润,为了禁止民间私自酿酒、售酒,宋朝对于小民私自酿酤的量刑非常严厉。清代赵翼评价宋代榷酒之严酷,说历朝历代的酒业官营的政策,没有比宋朝更酷厉的了。史策所载历代榷酷, 未有如宋之甚者。 《陔余丛考》胆敢以身试法的小民,是什么下场呢?根据史料中记载,在城镇,私自酿酤到了二十斤的,在乡村到了三十斤的,都当中杀死,抛尸街头;小民敢带着超过五斗的酒进入京城(开封)五十里地和西京(洛阳)和各个州城辖内二十里地的,处死;有官营酒售卖,却携带一石及以上的私酒进入其范围内的,杀死,抛尸街头。城郭二十斤,乡闾三十斤,弃市;民持私酒入京城五十里,西京及诸州城二十里者,至五斗处死;所定里数外,有官署酤酒而私酒入其地一石,弃市。《宋史·一百三十八卷》/《文献通考·征榷考》据李华瑞统计,北宋仁宗庆历年间,酒税收入共计1710 余万贯,占货币总收入的近3八是9%。此后,虽然在南宋时期,收入有所下降(江山都丢了一半了),酒税收入也约占货币总收入的20% 左右。可见,酒政收入已经在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是财政的重要来源和支柱。酒业官营作为主要的酒政形式,贯穿于整个宋代。酒政苛,对酒不尝怜榷酤再好的政策都会有弊端,何况是榷酒这么一个本来对小民就谈不上利好的政策呢?嗣宗知澶州,上言:"本州榷酤斗量,校以省斗不及七升,民犯私酿者三石以上坐死,有伤深峻,臣恐诸道率如此制,望诏自今并准省斗定罪。"《陔余丛考》酤榷立法甚严,犯者籍家财充赏。大官世臣,公行沽卖,则不敢问。是行法只及孤弱也。 《宋史·洪拟上疏》王嗣宗,是宋太祖年间的状元,后来到了澶州作知州,觉得因为酿酒三石就要把人处死,实在是太过严峻,有失人和,劝太宗稍微放宽量刑标准。高宗绍兴三年,有一个名叫洪拟的官员谏言,说有些同朝为官的人,很不自觉,公然酿售私酒,而官府呢?连屁都不敢放一个。说什么严禁私自酿售,只是针对无权无势的小老百姓而已。为人直爽,敢想就敢说,很是惹人喜爱。这个洪拟本来是礼部侍郎,因为说了这个话,被贬为"徽猷阁直学士",负责校理哲宗御笔,相当于现在一个小图书馆的"管理员+编辑",那图书馆里还全都是一个人写的书。不可谓不惨。天真者从政,就是会令人好笑又叹息。除了法行严苛,官酒的这个质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官府垄断了酒的生产(在部分地区是垄断了酒曲),独享酒利,民间根本无法形成任何竞争,长此以往,酒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了。宋词中就有词人经常抱怨酒味太淡了,简直和加了水一样,根本没什么喝头。"半醨半酒" 沈瀛《减字木兰花》"酒味薄" 薛师石《渔父》在史料中,也能找佐证。官府专卖,并不关心酒的质量如何,所以酿酒时常常偷工减料,所谓官酒的味道并不怎么样。大家都不爱喝,后来官府见大家不来买,干脆按户摊派,只要遇到婚丧嫁娶,按人口数买酒,民众苦不堪言。及酝齐不良,酒多醨薄,至课民婚丧,量户大小令酤,民甚被其害。 《宋史·食货志》原来看金庸先生写的小说中,江南七怪和丘处机在嘉兴斗酒,直接拿一个水缸在那里比喝酒,觉得很钦佩——不愧是身怀武功的人,就是喝不醉。可是现在了解了宋朝官酒的质量以后,就觉得大概最累的不是他们肝,而是肾和膀胱吧。淡醅、朱颜、婉约词宋初有一则"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把酒和乐舞联系了起来。赵匡胤看似自言自语又有无限深意地说道:人生真是太短暂了,有钱有田,有房有子,有人唱着歌跳着舞陪着老去,君臣之间也没有猜疑了,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你们还不辞官吗?)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饮酒,酒酣,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骨肉也。明日,皆称病, 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宋史·卷二百五十》歌儿舞女就是歌舞妓,北宋初年被最高统治者亲口承认了是最好的养老方式,于是开启了宋代士大夫蓄养家妓的风气。卢祖皋《临江仙》 题序:"韩蕲王之曾孙,女乐颇盛。夜深,出一小姬,曰胜胜,年十二岁。独立吹笙, 声调婉抑,四座叹赏。已而再拜乞词,为赋此曲。"说的就是卢祖皋填这首《临江仙》的原因:为一个十二岁的歌妓胜胜所写。这样的事情,在宋朝非常常见。宋朝的官宴中常用歌舞助兴,官员与官妓往来也当做日常应酬。饮酒之风盛,蓄养家妓的风气也盛,歌妓侑酒,席间乞词,酒把文人和歌妓连在一起,文人和歌妓的交往催生了大量的应歌之词,《全宋词》中涉及到酒或者饮酒的词作约七千余首,可以看出两宋酒与词文化牵绊之深。而酒把歌妓和文人串联了起来,也正是宋词的作者大多数都是男性,宋词中却有大量以女性口吻来叙述的作品的原因了。

2,武松景阳冈上喝了18碗酒,他的酒量到底有多好

很好。虽然古代的酒精浓度较低,但是他能喝这么多,一定也是一个非常能喝的人了。他的酒量非常的好,因为武松非常的爱喝酒,尤其在喝完酒以后,胆子就会变得非常的大。他的酒量并不是特别好,因为古代的酒的酒精度并不高,18碗酒也就相当于9瓶啤酒的量。梁山好汉个个都是好酒量,他们喝酒就像喝水一样,真正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啊!喝得尽兴,吃得痛快。不仅仅是武松,像鲁智深、李逵等人都是嗜酒如命的人,好像不会喝酒或者酒量不大就不配做好汉一样。我觉得《水浒传》的好汉们都非常爱好喝酒主要还是为了塑造他们豪爽的气质和个性,再者说梁山好汉们大都是单身汉,又都是舞枪弄棒的习武之人,身体素质极佳,这也是他们酒量大的原因之一。单表武松,武松身高八尺开外,身材魁梧强壮。上景阳冈打虎的时候年龄二十五岁,正好是身体素质最强的时候,这时候的武松酒量是非常惊人的。在景阳冈酒店,别人都是“三碗不过冈”,也就是说对一般人而言即便酒量很大顶多也就喝三碗酒就醉倒了。没想到武松竟然足足喝了十八碗酒才有些醉意,不但如此在醉酒状态下竟然还能活活把一只猛虎给打死。这就是英雄豪杰跟普通路人的区别,对普通人而言喝了三碗酒就浑身软弱无力人事不省了,但对武松而言,喝得越多力量越大。武松是真正的海量。武松景阳冈喝得这十八碗酒比起他在快活林这一路喝得酒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话说金眼彪施恩由于蒋门神将他的快活林酒店霸占,他就想利用武松将酒店给抢回来,但是在武松前去打蒋门神之前施恩又担心武松喝酒误事,于是就只供应给武松肉食,这引起了武松的强烈不满。为了证明自己喝酒照样可以收拾蒋门神,武松向施恩提出了“无三不过望”的要求。所谓“无三不过望”就是从东门去快活林这一路上但遇着一个酒店便要喝三碗酒,若无三碗时便不过望子去。施恩听了觉得这事太玄乎,他算了算这一路上大概有十四五里地,算来卖酒的人家也有十二三家,若要每店吃三碗时,恰好有三十五六碗酒,才到得那里。三十五六碗酒这可不是小数目,施恩担心武松不但打不了蒋门神,都成醉鬼了别被蒋门神给收拾了。武松大笑解释说: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施恩拧不过武松只得按照要求去做,武松在喝了三十五六碗酒的情况下也不过只是五七分醉,他装成十分醉的样子去打蒋门神,结果蒋门神被打得跪地求饶,不但乖乖把酒店还给施恩,而且还当面向施恩道歉。施恩这才知道武松不但是海量而且武功实在是太强大了。武松快活林喝得酒超出景阳冈喝得酒的两倍,在这种状态下依然保持了强悍的战力。要说武松的酒量有多大的话按照他喝了三十五六碗才五七分醉这个标准计算的话,他的酒量大概在五十碗左右。

3,《水浒传》里好汉们经常吃酒,如今的52度白酒,他们能喝几碗

「水浒传」中好汉们喝的酒品种,档次其实各不相同,书中能叫出名字的酒至少有七八种。
所以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给这些酒分分类,搞清楚好汉们究竟喝的是什么酒。
这是一种统称,泛指各类普通劣质酒。一般人家或村酒店卖的酒,也是好汉们最常喝的酒。
古代的酒都是「酿造酒」,度数可能十几度甚至更低,比不得现在的「蒸馏酒」。而「茅柴白酒」度数自然也很低,好汉们喝个五六碗七八碗甚至十几碗都是有可能的。书中出现的村酒,白酒都是如此,和如今的米酒类似。
这两种酒武松都喝过,都是村酒中最好的酒,老百姓能喝到的最好的酒。
这些酒的酿造周期更长,储存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度数比普通酒要高。「透瓶香」又叫「出门倒」,是武松打虎前喝的酒。酒店老板说「这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三碗不过岗」倒也不是吹牛。
「青花瓮酒」出现在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总之这两种酒武松喝了都醉了,一次打虎,一次打人。
看这两种酒出现的地方,前者在「浔阳楼」,后者在「琵琶亭」。前者苏东坡到过,后者白居易到过。
特别是「蓝桥风月」,堪称水浒酒劲最大的酒。宋江喝了一尊就醉了,就开始胡说八道了,最终惹出大乱子。也就是一尊蓝桥风月,最终将宋江送上了梁山。
皇帝喝的酒,也是梁山诏安时,朝廷必备的东西。
当然好酒不一定度数高,不然皇帝一喝就上头,怎么批奏章,怎么在三宫六院里玩耍?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们看到影视剧中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非常过瘾也非常爽。
不禁容易咋舌,这古代人酒量都这么好吗?牛肉论斤都不值钱吗?
这里暂且不考虑钱不钱的,单说酒量来说,有句诗叫: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足客留鸡豚。
古代的酿酒工艺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纯粮食酒不假,但是提纯工艺就差了些,所以度数也就不那么高,一般来说,也就是现在一二十度的样子,连低度酒都算不上(36度),所以称之为水酒。
看到古代人豪爽的一碗碗抽,如果说换算到现在的52度白酒,我只能说,都是人,这么一大碗四两的喝,我估计也就两三碗就差不多了,酒量大点的口大点的估计撑死能喝个四五碗。
现在很多地摊酒馆有那种以前的黑粗瓷碗,古代酒肆也多用这种来打酒,这样的酒碗一般来说都是四两,高度酒要是来上两碗,估计,呵呵,受不了吧。
在我看来,就是把《水浒》里的武松拎出来,也最多就是一斤的量。
武松在水浒里算是最能喝酒的,我们就拿他来做个参考吧。
武松当年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遇到一个酒家,挂着三碗不过冈的旗子,武松就切了一盘牛肉,让小二筛酒。
这个筛字很有意思,如果是烧酒或者说蒸馏的白酒的话,根本不需要这个动作,你看现在卖酒,还要筛吗?
而筛酒,则是古代的发酵酒的工序,当时的酒浑,有絮状飘浮物,所以在盛酒的时候,要筛一下,以保持酒的口感。
发本地酵酒有点像现在的黄酒或者米酒,温一下喝了最舒服,所以,古人喝酒的时候,都习惯温一下。这也是关羽温酒斩华雄故事的由来。
发酵由于工序的原因,酒精度不高,撑死了也就十度左右,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
而古代的酒碗,小的如现在的酒碗,大的撑死了也就是海碗。就算是按现在的碗来说,一碗酒,也就是一瓶啤酒的量。
而武松喝了十八瓶啤酒,就已经有了醉意,这才摇摇荡荡地上了景阳井,遇到猛虎,成应了打虎英雄的美名。
而十八瓶啤酒,也不算少,但在现在的好多人,喝个十八瓶啤酒,也就是上个厕所的事。
如果换成白的呢,估计也就是一斤的份量吧。
而吃惯了啤酒,没有品尝过白酒的人,往往喝白酒,他的耐受度未必有多高。
所以,如果是现在的二锅头,以武松的量也就是一瓶吧。如果上面的一箱,估计武松要醉得躺在桌子下面了,打虎,连虫都打不了了。
说实话,我不认同很多人说“水浒传”里的酒是十几度的低度酒,因为显然不符合逻辑。
首先我们来看看喝酒的人,到酒馆吃饭,点酒的人应该都是平时喝酒的人,不喝酒的人不会主动点酒,这类人大多数酒量很低,可能一瓶十几度的酒就醉了,所以我们就排除在外。
那么经常喝酒的人,大部分的酒量(参考现在喝的比较多的42度白酒)在半斤以内,再就是酒量比较好的在1斤左右,再往上两三斤就是高手了。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来换算一下,古代人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体质比现在的人肯定还要好一些,至于为什么古代人比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要低很多?那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按照体质一致的情况来看。
我们就以《水浒传》里比较出名的景阳岗为例,景阳岗的酒,号称三碗不过岗,在这里来喝酒的人,一般都喝不过三碗,拿着这个比例来算的话,三碗酒应该是在半斤左右,那么武松喝了多少?十八碗,相当于3斤左右,这个应该比较正常,因为其他的水浒英雄,一般吃酒都能吃个五六碗,七八碗,差不多就是1斤多的量,而武松本来就是酒神级别的。
那么我们就以二两的碗为例,水浒的好汉们喝42°的酒,能喝六碗,差不多一斤,那么喝52°的酒,喝4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武松就不谈了,喝10碗应该问题不大。
那时候白酒的酒精含量估计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太多吧?智取生辰纲一段,那些被杨志看管挑担的挑夫又累又热又渴,这时卖酒的和卖枣的都来了,大伙儿都张罗买点酒解解渴,52度白酒能解渴吗?就40多度的低度酒也是越喝越渴呀!所以,那时候的白酒就是啤酒一样可以解渴的!
水浒的背景是北宋时期,人们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类的低度浊酒,酒精度数应该在十度左右,甚至更低。武松在景阳冈山脚下的那家“三碗不过岗”的小饭店,也许有一点特殊秘诀,能够在没有蒸馏技术的情况下,提高米酒的酒精浓度,算15度好了,这在当时应该属于技术创新。武松连喝了十八碗,这里要考虑,一碗有多大?按照人们的理解,碗的尺寸有大概的标准。对于武松使用的碗的大小,我们一般不会认为是现在饭店里那种专门分汤的小碗,电视剧里的道具也强化了人们的这种判断,即使是现在最小的碗,一碗装一到二两酒应该没问题,那么,武松的酒量那个时候应该在二斤—四斤左右,二斤到四斤十五度酒,换成现在52度,大概也就半斤到一斤的量,换到现在是一个酒量较大的人[呲牙][呲牙][呲牙]
不管酒的度数多高,就看看人家体格,特别是梁山好汉的,对比普通百姓那不是高的一点半点。换做现在对比普通百姓,不说高很多,那500克左右应该没问题的。
6碗,不醉不休
武松打虎喝的所谓三碗不过岗。也就是10几多度的白酒。钥要是五十度多度的。也就二三碗吧。一碗半斤了都。多大酒量

4,《水浒传》中的白酒是什么酒呢

当时的白酒都是高粱酒,度数很高,武松异于常人,所以武松喝不醉。古代的白酒都是粮食酒,而古代粮食是非常重要的,酿酒也不会酿很多,为了口腹之欲,古代许多的酒都是勾兑水的,所以度数并不高。水浒传中的酒其实就是一般家庭酿造的酒精度非常低的酒,只是有点酒味而已,而且还有很多的杂质,所以武松才不会醉。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几乎人人爱饮酒,而且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写到吃饭,酒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肉和菜,即使只有一个人吃饭也不例外。梁山好汉不仅喝酒的频次高,而且酒量也异常的大,比如说武松一顿饭的功夫可以喝掉十五碗白酒,鲁智深一次可以喝掉一桶白酒。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两位梁山好汉的酒量实在太大,令人感到难以置信。姑且不论鲁智深的一桶白酒有多少,就说武松在景阳冈喝的那十五碗白酒,如果每碗按照半斤来计算,十五碗合计是七斤五两。而且武松是一个人吃一顿饭的功夫(不会超过一小时)就喝了十五碗酒,喝完以后完全没有休息,立刻就往景阳冈走,顺便还打死了一头猛虎。武松的酒量如果放在现代,可以轻松战胜任何“酒神”、“酒鬼”,而鲁智深竟然比武松还要能喝,一桶酒比十五碗酒又要多得多。所以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水浒传》中的白酒,查询有关资料后发现,北宋时期的白酒度数也就相当于现代白酒的10度~20度之间,而武松喝的那种号称“三碗不过冈”的老酒,其度数就有可能接近20度。一小时内喝掉七斤半20度白酒,不仅没有倒下,还正常走路顺便打虎,似乎也有点难以置信。但是考虑到武松身长八尺,肌肉发达,武艺高强,又祖籍山东拥有良好的耐酒基因,酒量比现代的“酒神”、“酒鬼”还要大一倍,也是有可能的。鲁智深喝的一桶白酒,往少了说也有三十斤,应该属于当时的低度酒,酒精度可能与现代的啤酒差不多。鲁智深比武松更强壮,武松可以喝七斤半白酒,鲁智深喝三十斤啤酒也就可以理解。由此可见,武松与鲁智深喝的酒其实不是同一种酒,从酒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不一样。武松在酒馆里喝酒时,酒家就说了,他这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而且有名字,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鲁智深喝的酒,名字就没有那么复杂,卖酒的汉子就告诉鲁智深这是“好酒”,再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字。由此可以推断,《水浒传》中的白酒其实是不一样的,有名字的老酒,就属于高度酒,没名字的酒,就属于低度酒。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时,白日鼠白胜挑的那一担酒也就属于低度酒。杨志一伙人为什么要买酒?文中交代了,因为众军又热又渴,所以想要买些酒吃,也解暑气。如果是高度白酒,夏天的中午喝了,只会越喝越热,只有像啤酒那样的低度酒,才有解暑气的功效。而且这酒也是没有特别的名字,白胜只告诉众人那是白酒,不是“透瓶香”,也不是“出门倒”。当然后来杨志一行人喝完酒确实倒下了,但那是因为蒙汗药的缘故,而不是醉酒。综上所述,《水浒传》中的白酒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名字的高度老酒,一种是没名字的低度酒,但是无论哪一种白酒,其酒精度都比现代白酒低得多。所以武松可以喝十五碗白酒,鲁智深可以喝一桶白酒,其实都是合情合理的,并不是作者在夸大其词。

5,解密水浒酒文化:梁山好汉喝的酒多为榨制或酿造

我的老家在皖西南乡下的黄泥凸(音同“包”)。小时候来客喝酒,用“八角烧”,又叫“八角冲”,八毛钱一斤,冲劲足,辛辣,上头。后来村民自酿米酒,辣,有股焦煳味。这是下等酒,穷乡僻壤才喝。
《水浒传》里有个黄泥冈。杨志率领军汉押送生辰纲,为蔡京祝寿,赤日炎炎,大伙儿又累又热又渴。恰好白胜挑着一担白酒,唱歌上了冈。众军汉立马来了精神头,央求杨志买酒解暑。
军汉喝的白酒不是今天的烧酒,因为它祛暑,解渴。现在的烧酒,蒸馏工序不可少,酒精度高,不祛暑,不解渴,通常不能论碗论瓢喝。宋代即使有蒸馏酒,起码稀罕、昂贵,乡村购买力相对较低,不可能随便让白胜挑两桶去村里卖。
水浒中,梁山好汉喝的酒,有白酒、清酒、浑酒、老酒、水酒等种类,一般通过榨制或酿造而成。
黄泥冈的白酒,可能不是榨制酒。榨制酒是让原料发酵后榨成,水分含量高,酒精度数低。“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里,他第二次下山,看见“远远地杏花深处,市梢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的傍村小酒店,书中有八句诗描绘,其中两句:“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可见,榨制酒带有黄色。
黄泥冈的白酒,应该是酿造酒。《宋史・食货志》说,酿造酒分为大酒、小酒。大酒,“腊酿蒸鬻,候夏而出”,窖藏一个冬春,酒香醇郁,自然好喝;小酒,“自春至秋,酝成即鬻”,不经蒸煮,酒色发白,类似今天的米酒、清酒,宋时也称生酒或清酒。南宋杨万里有首《生酒歌》:“生酒清于雪,煮酒赤如血。”酒色清于雪,当然称白酒。
武松到白虎山下村酒店,店里只有些“茅柴白酒”。茅柴就是柴草,一烧便着,一着便过。说酒是茅柴,意思是缺乏绵劲。北宋韩驹有首诗写它:“饮惯茅柴谙苦硬,不知如蜜有香醪。”可见茅柴白酒又苦又涩。
朝廷招安梁山好汉,皇帝赠送御酒,却被阮小七等偷吃,换成十瓶白酒冒充,以至大大激怒了水泊群雄,可见村醪白酒味道不咋的。
在桃花村,鲁智深对刘太公说:“洒家不忌荤酒,遮莫甚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宋江与两个公差来到揭阳岭,李立说店中“只有熟牛肉和浑白酒”,可见浑白酒档次更低。难怪武松喝茅柴白酒时,面对孔亮寄存的青花瓮高档酒,喉咙痒痒,眼红不已,勾出了馋虫,由此引发一场暴揍孔亮的事故。
总结:以上就是编辑整理关于《《水浒传》里好汉们经常吃酒,如今的52度白酒,他们能喝几碗》原创优质内容解答供参考,希望能帮到您。